手机糖酒会,线上逛展选品
中山市黄圃镇泰和食品有限公司   招商热线: 留言后可见   

中山市黄圃镇泰和食品有限公司

招商产品: 泰上王真空鸡  泰上王鸭肾 

中山市黄圃镇泰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间出口注册定点企业,qs生产食品企业,haccp卫生质量管理企业。98年以来公司荣获广东省商标,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产品等称号。公司产品不断创新,目前有腊味、腊家禽、腊鱼、蛋制品等四......

在线留言

《农民日报》报道吉林市大荒地村——《“四化同步”的乡村实践》

发布者:小禹  浏览量:16846 发布时间:2016/1/5 15:16:57

4年的时间,同样是那片土地上种出来的大米,从两三块钱一斤卖到了15块;村企合一年,村集体不仅偿还了原来亏欠的60多万元外债,还积累了140多万元,目前已积累到7000多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从8000多元猛增到了22000多元;村民们从原来闭塞的小屯子搬进了生活设施齐备的新村,而且外来人口越聚越多;村里的企业成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村子则被评为美休闲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村党委成了创先争优先进基层织。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村企合一”开始的。2010年,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党支部和当地民营企业东福集团党支部合并,由此加速了土地的整合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土地与资本的相遇,地了大荒地沉睡了多年的资源,引导着人们在这片昔日的沼泽地上走出了一条工业化、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坚实之路。

乡村是阵地,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根基

10月16日,大荒地村右前方几块方整的水稻田里,几台小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着,脱了粒的水稻直接倒在四轮车上,“突突突”地开往不远处的东福米业公司。

东福米业总经理刘延峰站在地头对记者说,“这些地都是东福的稻米基地,集中连片,旱能灌,涝能排,专门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供应市场。像这样的基地,我们有2000多公顷。”

2000年刚起步的东福米业还是个小作坊,只加工本地大米。两年之后,刘延峰和哥哥刘延东兄弟俩租下了附近一个国有农场,开始种植绿色大米。2004年,东福的绿色大米种植成功以后,又开始种植有机大米,形成了70公顷有机米园区。到2013年,东福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近17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

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顺利,可是在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看来,发展中的烦恼从来就没消失过。

“搞农产品必须要在农村,好种好收好加工。但是很多农产品加工业为什么在当地发展不起来?”刘延东对着记者,自问自答,“村里三年一换届,政策没有延续性。拿村里这个路来说,这是村民自己掏钱修的,企业要用怎么办呢?要不时的给村里拿点钱,时间长了企业受不了,农民也得不到实惠。说白了,集体收入没有,村子也没法发展,企业也没法发展,环境受制约呀。”

现实就是这样。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些现代农业企业做的风生水起,而就在附近的村庄里,农民们却只能远远地瞅着,不能融进其中。

那么企业与村庄,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利益关系呢?东福米业探索过跟农民签订订单,可是因为不好管理,有机水稻不敢跟农民签。

近在咫尺的大荒地村,一年一季的农业生产也不是看上去那样的平静。

“原来生产队修的挺好的排水沟,各家就往外占。”村民乔明儒说,“一年吃点儿,一年吃点儿,后排水沟给占没了,涝的时候大家大眼瞪小眼,谁都没办法。”

一年又一年,村民们每家守着几晌地,到头来也攒不下几个钱。年轻人一茬一茬地走了,剩下那些走不出去的老人,看着村子一天天衰落下去。

“东子,你好了,那俺们也得差不多呀。”有一天,村里一位老党员忍不住找到刘延东,唠了一句实在嗑。

是呀,村子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这个问题刘延东问过自己好多次,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土地的经营权还在农民手里,一亩二分地不论你种啥都难发财,永远是个温饱。

“不包产到户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单产能上去,但是持久下去不搞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就也难实现。”刘延东说,“一家三亩地、五亩地,农业机械化怎么推广?还没等挂二档呢,农机开到地头了。”

合作被提上了日程。合作是必须的,因为分散不经济没效益。为了找到村庄与企业共生共融的结合点,2010年东福集团党支部和大荒地村党支部合并,成立了村级党委,刘延东当选党委书记。

“村企合一”,不是村子和企业就合并了,而是管理合一,账目分开,经济独立核算,实现村企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企业管企业的经营管理,村两委管农民自己的事。村党委为企业发展规划蓝图,也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村企合一”开启大荒地村发展新历史。

农业是基础,是村庄发展的根本

2010年,新的党委成立后,村里发生了一件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大事,即以集体的名义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开始流转村里的土地。

年流转了2个村民小组的地,第二年就剩一个村民小组了,再过一年就剩一户还自己种着。为什么这样顺利?原因是农民自己学会了算账。

“我们这疙瘩就种一季,除了化肥、种子、农机,自己种地每亩也就能剩七八百块钱。”乔明儒告诉记者,他家里3个人的地都流转了,“每公顷1.55万元,合同5年一签,每年过完元旦就给钱,省心省事。”

土地倒是流转集中了,可现代农业怎么搞?却是个认识逐渐提高的过程。

“土地一集中,一整田,光埂子就省不少地,每公顷可增加2%的耕地。地下还铺设管网,下多大雨都能给排出去。”在大荒地人看来,土地集中连片,首先就能搞上水管网,这是现代农业基本的前提。

接下来,大荒地村的土地上引入了东福集团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理念:由种植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选种用的是绿色有机稻种,施肥施的是有机肥,防病虫害用的是生物科技性诱剂,还采用稻田养鸭、养鱼、养蟹等生产方式,种植绿色、有机水稻。

记者来到公司现代农业监控大厅,这里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大田里的情况:一个个小巧的鸭舍有序地点缀在稻田里,旁边是小型气候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打雹子用的火箭炮。

“我们这是智慧农业管理,从育苗到大田移栽、生物治虫,再到收获归仓,全程监控,都是高清显示。一片叶子,一粒稻米,上面有没有病斑,都能看清楚。”监控大厅负责人房杰介绍说,“我们大米包装上全部打了二维码,手机一扫描,就知道这包大米是什么品种,哪块地种的,什么时候施肥等。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做这些?

“没有科技的进步与管理的创新,就是集约了土地现代农业也发展不起来,也不会产生品牌效应。这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刘延东说。

以此为支撑,东福集团的米业加工更是做到。在有机大米生产车间,两条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在运转,白米分级筛、大米抛光机、立式砂辊碾米机、远红外色选机、包装机等都在忙碌着,工人在机房使用计算机控制。

搞现代农业,就得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农业效益才能提高。经过有机种植、加工的大米,挂上“大荒地”的驰名品牌,进入了二十几个省市,并出口港、澳地区及中东国家,有机米贵卖到了50块钱一斤。今年4月,吉林大米牵手“淘宝挑食”在开卖,东福米业的绿色稻花香大米一周销量就达到了1.7万箱。

东福集团发展的基础,是大荒地及其周边村庄那滋养了几千年的黑土地和那黑土地种植出来的优质稻米,而大荒地村的发展则是依托东福集团来实现的。集中连片的土地种出来有机稻,通过企业加工销售出去,让传统封闭的村庄,继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之后,有了与外界沟通的另一条通道。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大荒地也碰到了普遍性的问题——将来谁来种地。现在农村老龄化严重,轮土地承包后种地的那些人依然在种地,但是干不动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不让自己家小孩再种地了,都上城市也不一定能好就业。

刘延东决定适应村里人的想法,“我让你家的孩子到公司来开收割机,同样是干农业劳动,但腰板儿溜直,因为变成产业工人了。如果不这样,再过5年,老人种不动了,孩子也不会种,那地不得扔么?!”

乔明儒就是如此,自家的土地流转后就在企业里上班。由于种地是把好手,依然负责地里的生产和技术管理,每个月也能拿到可观的收入。

“50公顷一个主管,下面有5个人,管水、施肥。按粮食产量算钱,一公顷达到1.4万斤拿基本工资,增产的10%给个人。”乔明儒对这套管理方式很是满意。

无论是从土地的产出,还是从农民的增收和身份的转变上看,“村企合一”对于大荒地村民都是有利的。但是农业现代化直接的结果就是耕地上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那解放出来的农民能去哪里呢?

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东福将碎米制成有机米酒,利用稻草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业,将稻壳压缩成炭棒,成为再生能源,配套建设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和炭棒灰制作有机肥料种植水稻。上下游产业的延伸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如今东福集团的业务范围已涵盖科技研发、水稻种植、农机服务

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
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姓名: *
电话: *
公司名称:
QQ:
微信: 同手机号
代理区域:
留言内容:
我是做商超的
我是做餐饮渠道的
我是专做乡镇配送的
请邮寄产品详细资料和样品
对产品感兴趣,请联系我,详谈
我是社区团购
  • 短信验证码:
提交我的留言
招商产品
行业动态

中山市黄圃镇泰和食品有限公司联系方式